2022年浙江公务员考试每日一练:言语理解(6.18)
2022年浙江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公布,根据历年浙江考试报名时间,预测2022年浙江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在2021年12月,笔试时间预计在2022年1月。历年省考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历年考试不指定复习教材,不举办也不委托任何机构和组织举办考试辅导培训班。需要复习的考生可借鉴参考公务员教材中心最新批次2022年浙江公务员考试通用教程(点击订购)进行备考。
接下来完成1--5题!
相关文章
接下来完成1--5题!
1.其实对于人生、道德、审美以及社会的解释,并无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提出问题的冲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这种历史需求的,便是所谓的“恰当学术”。你可以嘲笑胡适浅薄,称其提倡的实验主义颇为浅陋,甚至不如学衡派所推销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精细,但没用,后者就是不如前者适合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趣味。
这段文字阐述的中心是:
A.时代与学术的关系
B.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C.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D.胡适的学术契合了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2.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集体,拒绝正式承认个人的主体性。传统社会的礼治秩序,本质上是主张取消个性、主体性、 否认个人独立利益的,个人只能按照一定的“名分”来履行责任义务。这一秩序塑造的是处于服从地位的“臣民” ,而非法律意义上享有权利的“公民”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进行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是要实现人由“单位人”向“社会人” 过渡的目标。这一“人的社会化”过程,既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意味着个人自由的增加和社会结构的优化。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强调集体、拒绝个人的主体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C.“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人自由增加和社会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
D.由“臣民”到“公民”的转变是我国劳动人事改革的重要标志
3.我相信人有素质的差异。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素质大致规定了一个人承受苦难的限度,在此限度内,苦难的锤炼或可助人成材,超出此则会把人击碎。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苦难受人的素质程度的制约
B.受苦者的素质决定了其承受苦难的限度
C.受苦者的素质可以锤炼人也可以击碎人
D.苦难在受苦者的素质承受范围内可以激发生机
4.为数不少的吐痰者之所以随心所欲、随地乱吐、无所顾忌,原因就在于以往的处罚措施远远达不到警示的作用,更难以触及吐痰者的内心,吐时毫无惭愧之心,被罚后毫无羞耻之意。 />作者认为惩戒随地吐痰者最好的方法是( )。
A.加以适当引导
B.触及内心深处
C.未说明
D.处罚措施具体
5.如近年出现的“淘宝体”“QQ体”“校园体”等,就像流行的衣服款式一样快速受到人们的模仿使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前些年只是网民热衷于造字、造词,而现在则是造句成为了风尚。不管是造字造词还是造句,网络语言都离不开随时随地发生的新闻热点,社会事件和个性突出,富于创造性的特征。这种看似平常简单,而又充满戏谑调侃意味的网络语言,能在当下赢得网民的好感,是具有其实用性基础的。
文章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
A.网络语言对于传统文化的影响
B.网络语言发展演变的过程
C.网络语言赢得好感的实用基础
D.人们热衷于使用网络语言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参考与解析
1.答案: A
解析: 文段属于很明显的总—分结构,“提出观点—举例论证”,论述“恰当学术”,指出学术与时代密切关系,用胡适的例子进一步论证与时代结合的学术才是“恰当学术”。因此,本题答案选A。
2.答案: C
解析:由提问标志词“概括”可以判断出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材料前三句主要讲传统文化强调集体,拒绝承认个人的主体性,为后面劳动人事改革作出铺垫;后三句具体阐述劳动人事改革的目标及其重要意义。由此,材料整体上属于分—总结构,其语意重点在于“总”的部分,即“人的社会化”过程所具有的意义。选项中,C项表述最贴合文意。其他三项表述错误,未抓住材料语意重点,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 B
解析: 文段主要论述的是人的素质与所承受的苦难的关系,即人的素质水平决定了他所能承受的苦难,以及苦难带给他的影响。A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是文段意图的同义转换;C项偷换概念,可以锤炼人也可以击碎人的是苦难,而非素质;D项只提出了一个方面,说法片面,故本题选B
4.答案: B
解析: 文段指出吐痰者随地吐痰的原因是处罚措施力度不够,递进关联词“更”表示递进,强调其根本原因是“难以触及吐痰者的内心”。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惩戒随地吐痰者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触及内心深处”。因此,本题答案为B项
5.答案: C
解析: 根据答案要与文段的后半段话题一致的原则,可以发现文段最后重点谈论的话题是“网络语言能赢得网民好感的实用性基础”,所以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首先排除A项和B项。D项是文段开始提到的一面,由此引出文段要讲述的内容,排除D项。因此,本题选C项。
点击分享此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