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浙江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习题精讲32
1.在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不变的前提下,货币流通次数与( )。
A.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B.货币本身的价值成正比
C.待售商品数量成反比
D.商品价格水平成反比
2.国王问:“我怎么才能治理国家,才能富国裕民呢?”首相回答:“阁下什么也别管,把一切都交给市场吧。”上述对话,符合( )的观点。
A.斯密
B.马克思
C.凯恩斯
D.罗斯福
3.当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财政预算应采取的政策是( )。
A.赤字预算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B.盈余预算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C.全面扩张政策
D.收支相等中性财政政策
4.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不包括( )。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总收入
C.外汇储备
D.货币总量
5.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实现共同富裕
C.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D.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参考解析
1.A【解析】本题考查货币流通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根据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可以看出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流通中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因此,如果在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不变的前提下,货币流通次数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价格总额等于待售商品数量乘以商品价格水平。因此,在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不变的前提下,货币流通次数与待售商品数量及商品价格水平都应成正比,故C、D两项不能选,B项与之无关。故正确选项是A项。
2.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是亚当斯密的观点,他提出了经济的发展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引导的,提倡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故正确答案为A。
3.B【解析】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应采用盈余预算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应对。故答案为B。
4.D【解析】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它由央行控制的,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之一。
而反观经济总量本身,它包括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代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以及全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总购买力或总支付能力。
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一定时期内国家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代表社会总需求;国民总收入又称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代表社会总需求;外汇储备是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支付能力,代表社会总供给。A、B、C都是衡量经济总量的指标。
故正确答案为D。
5.C【解析】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了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次调整体现了新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宏观控的内在要求。本题选C。
本题相关知识点: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国宏观调控目标体系进一步调整并逐渐完善。
1993年提出了八大主要目标: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财政、外贸进出口和外汇储备、商品零售、物价、经济效益及人口自然增长率。
经数次调整,1997年宏观调控八大目标确定为:经济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价格、财政收支差额、货币发行量、外贸进出口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
1998年以后,这八个目标的体系被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在十六大宏观调控目标由八个变为四个。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